+ 解读陈逸飞的时尚设计及中国的白领阶层

  

原文转载于http://www.nanjingyinshua.net

陈逸飞,浙江镇海人,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他创作的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并被送往日、法、德等国展出,有些作品为中国主要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1980年,陈逸飞前往美国,在短时间里获得了艺术界的承认,他的作品先后在纽约国际画展、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 
   
  1985年6月在华盛顿和科克伦艺术博物馆举行个人画展。自1983年起,他在纽约哈默画廊举行六次个人画展。1989年和1990年在日本西武举行个人画展,1992年作为仅有的两位嘉宾之一,参加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并举行个人回顾展。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在佳士得CHRISTIE、苏士比SOTHEBY、以及纽约、香港等地拍卖活动中屡创佳绩,至今保持着中国当代画家拍卖最高纪录。陈逸飞已与当今世界最具权威的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艺术公司签约,成为该公司历史上第一位与之签约的亚洲画家。

  1993年,陈逸飞涉足影坛,完成了自传性质的艺术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个人随想录》。1995年,完成了反映三十年代上海的故事片《人约黄昏》,入选法国嘎纳电影节,参加影展,深受瞩目。1999年完成电影艺术片《逃往上海》和电视纪实片《上海方舟》。

  1996年至1997年“陈逸飞回顾展”分别在上海博物馆和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同年,在英国伦敦玛勃洛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1998年在法国举办个人画展。

  1999年12月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为他在纽约举办"跨世纪"个人画展。

  1999年11月17日,陈逸飞的最新影片《逃往上海》在旧金山首映。地点是金门公园内美丽的亚洲博物馆。

  后来,陈逸飞将精力转至服装设计,虽然时装发布会场面气势宏大,逸飞专卖店相继上市,杂志创办的设计新颖,但是这些成绩远不及他在绘画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人们对于陈逸飞的崇敬仍然是他的绘画中人物的精细与传神。

(原题:上海滩上的时尚设计艺术)

    时过境迁。35年前在家乡街头到处张贴最煽动人心的文化大革命标语的陈逸飞如今是年过半百的独立时尚设计师。年轻时代的政治热情消失不见,转变为对艺术的执著。

  经过这些年的风雨磨练,陈逸飞成为中国大地上最有胆略的企业家之一。恰如玛莎·斯图尔特在美国所作的一样,陈逸飞也将自己的百般热情投入到了完全个性化的时尚品牌设计之中。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这些懂一点绘画的年轻人整天忙着画赞美工人、军人和农民高大形象的宣传画,用画笔传达共产主义思想。”在逸飞集团总部顶层的总裁办公室中,陈逸飞可以饱览脚下繁荣鲜活的新上海。置身在这间后现代派风格的时髦办公室,陈逸飞的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从容地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打算娓娓道来:“现在,我们主要是做时尚设计。其实,搞宣传和做设计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利用我们的眼睛,通过看,引发思考,再塑造新的形象。”

  如今的陈逸飞不再为标语绘画而伤脑筋了,他目前最常做的事情是设计公司或企业的标识、名牌,在中国创造出本土制造的“奢华”品牌。

  “奢侈”、“品牌”这样的名词在中国这个以经济实惠、价廉物美为上的国度本不是受欢迎的大众词汇。国内最知名的几家品牌制造商,如海尔、康佳以及个人电脑制造者联想集团无一不遵循同样的销售策略,即以最低廉的价格吸引最多的消费者,在这里,价格不是重点,销售量才关紧要。

  逸飞集团似乎在逆潮流而动。和其他企业所不同的是,逸飞集团瞄准的是中国目前正在兴起的新消费群。这个迅速成长起来的群体属于社会中上层人士和年轻人,属于所有需求精美的个性设计和国际水准的人。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东方古国,可能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比陈逸飞更了解这里每一天发生的变化。从一名狂热的政治青年到成熟的艺术企业家,陈逸飞的个人转变反映了过去30年中中国一路走来的历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陈逸飞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画过多幅毛主席的画像以及反映工农革命运动的作品。他的作品之一,一幅描绘解放军攻占南京的油画作品至今悬挂在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的展厅里。

  1982年,陈逸飞怀里揣着仅有的38美元只身飞往纽约。在那里,他的艺术风格重新定位,十年之后,陈逸飞的部分作品成为中国当代绘画艺术殿堂中最昂贵的典藏。

  现在,陈逸飞将卖画攒下的大部分积蓄用来投资公司。尽管这是一项消耗巨大而且收效缓慢的投资计划,陈逸飞仍然在没有贷款的情况下,从1996年开始在全国陆续开设了八个逸飞集团名下的分公司。“如果我需要更多资金,我就再卖掉一些画,只要卖掉一幅画,我就能开一堆新的店面。”逸飞集团从Softbank的亚洲投资部门以及日本电器公司伊藤中等处得到了价值2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逸飞集团的服装设计部分盈利状况较好。去年,逸飞集团旗下的Leyefe牌服饰销售约3,600万美元,盈利超过360万美元。其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该品牌独特的市场地位,一方面,它是中国本土制造的标准“国货”,另一方面,它又具备国际服装界的高品位。

  新加坡风险资金公司的副总裁艾伦·瓦伦博尔是Leyefe服饰公司的个人投资者之一,在他看来:“逸飞正在为成长中的中国市场制造属于本民族的高档品牌。除了他之外,还有不少人在中国从事这一事业。我认为,面向高端消费者的中国品牌的前途不可限量,这个市场的潜力很大。”

幕后继承人

    Layefe女士服装的生产线三年前开始运作。目前,它已经在国内的35个城市的200多家大型百货商店里落户。与此同时,陈逸飞已经将Layefe男装、价格较低的Layefe城市休闲女装以及适合家庭活动的Layefe家居系列等生产计划列入日程。最近,他还投资200万人民币(这个价格大约是陈逸飞一幅比较便宜的作品的卖价)推出了国内目前最精致的,以生活话题为主的时尚杂志——《视觉》。

  逸飞集团的首席金融执行官理查德·陈——陈逸飞唯一的儿子是集团的幕后经营者。曾经留学英美的理查德在1996年回国建立一家生活时尚网站之前一直在纽约的一家投资公司工作。之后,他转而帮助父亲经营逸飞集团的各项业务,并逐渐将集团分散的业务整合起来。今年28岁的理查德·陈非常崇拜父亲:“父亲是逸飞集团的灵魂之源。我的角色只是保持收支稳定,为他的艺术创意建立一个可靠的事业操作平台。”

  Layefe服饰的价格反映了陈氏父子竭力塑造企业高水准的愿望。结合了东方韵味和西方时尚的Layefe服装价格不菲。一件纯棉的衬衫售价350元人民币,夹克720元,长裤560元,冬季外套价格甚至高达2,500元。

  与此同时,服装的销售场所也大有讲究。在上海,Layefe服饰的专卖店设在本市最时髦的购物中心66广场,与其他世界名牌平起平坐。Layefe家居服饰的总店设在新开辟的“新天地”娱乐休闲购物中心,专卖店本身还配有鸡尾酒吧。

  逸飞集团的月刊杂志《视觉》目前在上海、北京和广州街头的零售摊点以30元人民币一本的价格出售。而国际知名的Elle杂志在中国街头仅售价18元人民币。《视觉》杂志的主办者以著名的英文杂志Wallpaper为模版,400多页的杂志满是介绍精美饮食、服饰、旅游的煽情文章,远远超出了绝大多数普通中国老百姓的接受能力。然而,陈逸飞本人声称该杂志的销售行情喜人,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国内到处都是购买我们的服饰、看我们的杂志的人。这就是中国的新面貌,经济发展后的新中国。”

  然而,如果经济发展的“新中国”真的来到了,这个上升阶段的经济体是否有足够庞大的消耗空间可供逸飞集团这样的企业继续发展呢?答案并不乐观。上海Grey Worldwide广告公司的艾伦·罗认为:“陈逸飞的经营策略很明显是瞄准了正在上升的精英阶层。我不否认中国高端消费市场的吸引力很大,但是,这个市场的规模仍然有限。”

精明,却稀少

  一项由中国国家调查研究会颁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精英阶层目前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这部分人每月收入4,000元人民币以上,其中绝大部分在北京、上海或广州的跨国公司任职。艾伦·罗将他们描述为“精明、有活力的消费者,为了购买二手房和私家车而奋斗,习惯于消费名牌并乐于接受高额价格。”

  毋庸置疑,部分经济实力雄厚的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亚洲地区最富裕的一群。根据香港旅游局的分析报告,出境旅游的大陆游客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亚洲国家。陈逸飞领导的逸飞集团所瞄准的正是这部分消费者,在迅速建立品牌信誉,抢在外国品牌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之前占领可靠的市场份额的战略指导下,逸飞集团已经打开了一定的局面。

  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逸飞集团的经营战略。“他(陈逸飞)有很好的艺术创造力和商业头脑,他很善于塑造形象。”法国出版公司Hachette Filipacchi中国分部的总经理曹文明(音)如是说:“但是,他的操作方法值得商榷。”

  尽管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国际知名高档品牌,例如LVMH和Gucci,已经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来自法国的Louis Vuitton正计划在四川省的省会成都开设第七个专卖店。与香港某购物中心开发商合作打开中国市场的某咨询公司代表保罗·哈斯本德认为:“中国的高端消费群正在走向成熟,这部分消费者所占的市场比率不大,但却足以含纳各种高档商品。实际上,这些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大都比之前的预期要好得多。”(作者:Suh-kyung Yoon)

陈逸飞让生活每个细节都充溢着美

  陈逸飞的名字,你绝不会陌生,在画展中、在杂志上、在商店的柜台里、在一些电影的片头,你都可以看到他的名字。24日(注:2003年8月24日)在中俄文化论坛上记者采访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采访时,陈逸飞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他的名片简单得很,但让你过目难忘。名片的正面只印上了他的名字,没有那么多头衔,也没有任何装饰。陈逸飞笑言,他崇尚的就是这种简约主义风格。

画画与电影  

  在陈逸飞看来,画画与电影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进军电影业不是一时兴起,那是他儿时就有的情结。他说,“以前苏联有很多电影人都是学画画出身。俄罗斯电影对我影响很大,中学时我家旁边有个电影院叫曙光电影院,专门放映俄罗斯纪录片。我那时一天仅有的零用钱,也就是5分钱到1角钱,都用来买电影票了。后来我又在平安电影院陆陆续续看了《白夜》、《跳来跳去的女人》,那时候也就是60年代初,我还是个十岁出头的孩子。对我触动最深的一部俄罗斯电影是《初生的太阳》,里面讲述了一个小画家与电影的种种故事。我当时还因此一度特别想学电影专业,可惜后来未能如愿。”

    陈逸飞的电影注重的是视觉的冲击,但他与张艺谋不同,张艺谋讲求的是色彩的绚丽,而他强调的是氛围,他喜欢他的电影里能浸染着淡淡的哀伤。

艺术与生活

    陈逸飞的事业很红火,绘画、服饰、家居、传媒、电影等等方面都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他的模特公司在今年下半年得了两个国际大奖,他办的杂志《青年视觉》成了时尚前沿,他导演的《理发师》刚刚开机,他创办的服装品牌已经在全国拥有了40多家分店。问他为何会涉及如此繁多而广阔的领域,他说注重的不是利润,更多的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文化是多元的,它包括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影视文化等等。总是会在街上看一些不如意的作品,所以我希望把艺术感觉以及我的审美生活化,通过不同的产业表现出来,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溢着美。”

传统与现代

    这次是陈逸飞第二次来哈尔滨,他极为喜欢的就是哈尔滨那些带着异国风情的老房子。他说,“从机场去酒店的路上,我很高兴地看到一些旧的建筑已经被人们很好地保护起来了。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看起来是一对对的矛盾,但矛盾也都是对立统一的。那些旧的建筑,在我们今天看来也可能是新的。当我们看惯了玻璃的门面、不锈钢的柱子、马赛克的墙面,再来看这些白色与黄色的涂料粉刷的老房子,它们就是新的。我们应该把前辈们劳动的结晶很好地保护起来,留给我们500年后的子孙,或许这是我们留给他们的最好礼物。” (2003年08月27日)

陈逸飞和他的“艺术仓库”

  提起废弃的旧仓库,你会想起什么?在张艺谋的电影《幸福时光》中,你能看到这样一副景象:屋外荒草丛生,砖墙斑驳;屋内废品狼藉,垃圾遍地——厚厚的尘土、破烂的门窗、陈旧的标语……

  不过,上海泰康路210弄内的几座旧仓库却另有一番景象。三位艺术家(黄永玉、陈逸飞和尔冬强)分别将旧仓库改建成了艺术工作室。终于,旧仓库从破败中彻底脱胎换骨,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

  上周四,本报记者特地前往泰康路,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旧仓库的“新生”。用旧仓库做艺术工作室,陈逸飞并不是第一个。但能“玩”出如此气派,恐怕非陈莫属。连弄堂口那位戴红袖标的老伯都知道,大半条弄堂“全是陈逸飞的”,“从陶艺工厂到画室、商店,这条弄堂都快叫‘逸飞弄’了。”

  推开“逸飞陶艺工作室”深棕色的木制大门,恍如撕开时光的帷幕,一脚踏入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某户人家。已经磨得非常光滑的扶手、桌面,摆设上还堆积着的厚厚灰尘,似在默默诉说着自己的历史。从屋脊两侧玻璃窗斜斜洒进的阳光,落在裸露的脊檩、椽子和梁上,仿佛在提醒来者,这里原本是个颇有些年纪的机械仓库。

  二层平台是陈逸飞改建的,原本想做画室。可后来有了更大的画室,这里便偶尔借给朋友作画。上面的鸟笼、吊灯、儿童自行车,还有一楼角落的老缝纫机,都是陈逸飞从旧货摊上淘来的。他说很便宜,每样东西不过一二百块。摆满陶瓷作品的长案几,是陈逸飞创作的“古今合璧”。新配了案面,因为实在找不到如此巨大的案几。可几条桌腿却是原汁原味的来自上世纪20年代的桌腿。?

  二楼下的空间是个小会客厅,一副当年的气派。壁炉可不是摆设,主人最盼着下雪,可以生一炉红红的炉火,静静地守着。?

  这两扇大门是陈逸飞的最爱。当他从垃圾场一般的旧货仓库里发现这对宝贝时,眼睛立刻亮了:“你看这柚木的质量多好,不知当年立在哪户人家的门前。你尽可以想象它的颠沛流离和它当年的故事。”陈逸飞买古董是行家,他不讲价,卖者也不敢欺骗他。交易很爽快,一口价。陈逸飞是大买家,很少一件件搬点什么回来,而是一买就一汽车。?

  景德镇师傅的工艺、陈逸飞的设计,陈氏陶瓷自然身价不菲。可它们一直“养在深闺”,有人揣着钱求购,陈逸飞都不卖。他说:“等展览会之后再说吧。”不过,我们看到的还是半成品。等展览会吧!?

  陈逸飞给当年的老式冰箱做了个“套”,只为协调。旁边的鸟笼里的鸟可就没这么幸运——有“套”保护。熟门熟路的老鼠们咬断鸟笼,把300多块钱的芙蓉鸟“饕餮”了

上一篇: 书刊印刷工艺流程及印后整饰技术
下一篇: 版式设计人员应了解的印刷知识(三)